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學科人物誌】EP18 曾子瑄|微笑裡藏著一把切斷自我束縛的刀

ImgDesc

#學科人物誌
#EP18
#微笑裡藏著一把切斷自我束縛的刀

專訪、撰文/廖冠智 所長
專訪日期:111年01月13日

一個人內心可以藏有多少心事,無法從身形看出端倪。一個動人的故事之所以迷人,有時情節不要太明白僵化,也不能模糊,帶有朦朧欲語還羞的感受。眼前這一位身形嬌小,內心如同一條情意流動的河,細膩且易於觸動,笑起來像是迎向陽光的向日葵,帶有和煦的暖意。她是學科所碩一生的子瑄,第一眼印象是親和力,接著會願意低頭聆聽,然後不知不覺中便與他一起側看正在述說的事情、像是看了一場電影般。

子瑄在高一時原是文組的學生,喜愛語文、公民與社會,尤其是英語最讓他愛不釋手,將背熟的英文單字活用於日常生活中,感覺到讀進腦袋的東西可以在真實世界中看見,是最令人愉悅的時刻。自小學業優異的成績,到任何求學階段,都能有穩定的表現,父親雖然不擔心卻仍賦予高度的期待,期待如同源於大海的支節溪流,沒有耗盡枯竭的疑慮,卻有潰堤的擔憂。子瑄早就感覺到,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,高二時轉換進入理組,讀起深奧難解的數理公式,然而失去在文組成績優勢的光環,開始重新思索自己的抉擇與方向。不斷碰撞之下,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,在高三時重拾對文組的熱情,大學就讀英美文學的專業領域,再次開啟一條不一樣的求學新階段,其實無意間也暗埋一個人生髮夾彎。

許多事情的發展,與當下的選擇有關。有時不是選擇錯誤,而是無法選擇,因而只能淡淡接受與慢慢面對。對父親的期待,子瑄總願意全盤接收,然後想辦法改造自己,期盼獲得認同與讚賞。對親人的關愛,如獲至寶地悉心呵護,常常想要同以對待,然而傳遞訊號似乎有了延遲,沒辦法及時送達,像是已讀不回般,於是乎學會了收拾起最真實自然的自己,像是濃妝豔抹般的臉龐,其實是最稚嫩天真的顏面,不需妝點也能體現出最令人感到溫暖的笑容。

原是最熟悉的生活場域裡,子瑄不知道何時已經學會了佯裝自己的關愛情緒,一旦成了習慣便會認為這才是現實與潛規則。然而,子瑄無法真正擺脫內心的細膩與暖意,畢竟內心裡是一條情意流動的河,恰巧離鄉負笈念大學,求學環境的優美與自由,給了自己喘息的機會,讓她從天堂視角窺視凡間,有了師長的肯定、同學的情誼,逐漸看見自己的長處,唸書雖然辛苦卻甘之如飴,至少是付出有了收穫,一掃過去的潰堤陰影,一塊塊地修補起來。

大一大二英美文學的求學日子裡,接觸到文學中語言的奧妙,讓情意流動的河面上冒起隨波的泡沫,這不是雜訊也不是污染,是流動時激起的水花,是子瑄在河面上點綴、誘引出的情感觸動。但是,親人深切的期待沒有枯竭的一日,讓子瑄思索是否能一如往常地追尋這些日常光景,於是乎進入人生的髮夾彎,在大三下學期的寒假轉進了行銷學系就讀,接觸了商管、社群、心理、組織與財稅等新議題,更多是文學裡所不曾見過、陌生之下帶有威脅的語彙。即便如此,子瑄未曾怕過,如同當初高二轉進理組的雄心,然孤獨身影面對新求學環境的困苦課題,沒有知心且及時的支援,也沒有同窗善友的鼓勵,疲於奔命的補足學分生活,讓她掉進無止境的泥淖裡,那條情意流動的河也開始混濁,盤雜許多阻礙流動的物質,漸漸停滯乾涸。

進入求學的髮夾彎,路有多轉折,子瑄就依物理慣性傾斜安然渡過,在彎道中加速徜徉而去,前往下個目的地啜飲一杯,再清洗碎石濘泥好不快活。歷經英美文學與行銷學系的洗禮,成就她對跨領域的敏感性,文學的訓練讓子瑄學會評析故事的人物設定與文化遷移,以人文視角觀看人內心的交錯作用,洞察思維與行為,行銷的實務讓子瑄體會企業社會的運作與規則,掌握社群的佈局與使用者的認知心理,兩的都不斷給了她許多嘗試自我擴展與延伸的機會,這條流動的河不在只有文學情意,而被灌注了理性的科學精神,一同滋養內心中求知的慾望與期待。而,這期待是與親人原先賦予的不同,是子瑄自己真正想追求的自我改造計畫。

無法從身形來端看她內心藏有多少心事,許多心事像是雜質般,都隨著自己的嘗試與突破不斷沈澱,沈澱久了開始質變為一個個動人故事。短短一小時多聆聽子瑄述說分享的感受裡,我再次端詳子瑄的微笑,其實是藏有一把能割開切斷內心自我束縛的刀,你會願意停下腳步,邀請子瑄與你一起分享,笑看生活挫折的樂觀知命,一如向日葵的天性般,充滿生命的價值。❤️

瀏覽數: